屬於我們四年的心情故事

2010年11月28日 星期日

媽宮古城門介紹



媽宮城
湖縣這座建於清朝光緒13年(西元1887年),已經有119年歷史的媽宮古城,先後經歷甲午戰爭、二次大戰後,因為時空流轉和環境變化的主客觀因素影響,現在整座媽宮古城只剩下俗稱「小西門」的順承門和往西北延伸的一段古城牆。


據中央社報導,澎湖縣旅遊局長洪棟霖說,這座「媽宮城」又稱為「澎湖城」、「光緒城」,興建的遠因是因為光緒十年清法戰爭議和以後,清朝政府認為澎湖在戰術戰略的地位相當重要。所以才在光緒十三年興建這座媽宮城。

洪棟霖指出,當時媽宮城建造兩年,城牆周長789丈2尺5寸、城牆高度是1丈8尺、牆根埋入地下3尺5寸,材料則使用澎湖當地的石材—玄武岩和(石老)(石古)石,並按照地形逐步興建。城牆上的城垛有570個、牆身厚度有2丈4尺,城牆厚度比當時一般的城牆還要超出6尺多,所以工程相當浩大。

他說,當時媽宮城城池分別開闢東(朝陽)、西(大西)、南(迎薰)、北(拱辰)等四座城門外,還有小南門(即敘)和小西門(順承),總計六座城門、五處城樓(大西門沒有城樓)。目前僅存的就是小西門—順承門。

許姓文史工作者表示,以澎湖的媽宮古城興建年代,應屬於清代最後一座城池,壽命也最短,現在僅存順承門和一段古城牆的遺址。主要是日治時期進行所謂都市計畫時,分次將南、東與北側的城牆拆除,又將土石移作馬公第一和第二漁港港區硬體設施,至此,媽宮城正式走入歷史。

許姓人士又說,從城牆高處環顧四周,看到的就是媽宮港和腹地,更可以監控整個媽宮港進出的大小船隻。這也就是為何順承門緊鄰媽宮港出海口並有實質防衛媽宮城的主要原因。另外因為澎湖人信奉媽祖,因此,這座古城被稱為「媽宮城」,古地名就叫做「媽宮」。

他指出,這個地名到了日治時代大正9年,也就是西元1920年,才被日本人以諧音改成「馬公」並沿用到現在。這就是為什麼各航線機票或船票上會寫著「馬公」而不是「澎湖」的原因,所以地名典故也相當有趣。


以下是個城門照(現在與過去)


朝陽城



迎薰門


即敘門



中興門

順承門










2010年10月31日 星期日

澎湖傳統之美~西嶼二崁古厝


台灣最具歷史風貌的聚落之一。澎湖二崁位於西嶼島東岸,因聚落本身地勢較高,東西兩邊各有一處臺地而得名。

二崁為陳氏單姓血緣聚落,開基祖陳廷益,魚清順治年間從金門下坑移居澎湖西嶼大池角,由於當地可耕地已被先期移民所占,只好遷居龜山下的海濱。清康熙中葉,子孫日益增加,為了方便農、魚營生,才搬遷至現今二崁村位置。

二崁聚落由生產空間與居住空間所組成,居住空間內有公廟二興宮一間及民宅63戶;二興宮位於北邊入口處,為村民信仰中心,並在村落外圍安置五營兵將,以保護居民免受鬼魅侵犯。民宅均位於五營之內,順者坡向,依據血緣親疏區分為數區,每一區排列整齊。二崁房舍為三合院形式,面朝東南,屬於土石牆、木構之承重系統;外牆以玄武岩及咾古石作為主要建材,並以一落四櫸頭、一落六櫸頭及二落八櫸頭等形式作為空間基本類型。現今二崁聚落仍保持傳統風貌,居民仍維持傳統農、魚生活方式與信仰祭祀模式。


1988年二崁的三落厝陳嶺及陳邦兄弟宅經內政部指定為三級古蹟,透過古蹟相關法令進行保存,深獲當地村民認同。1994年在村您努力下,共同組成「中華民國保存澎湖線西嶼鄉二崁村聚落協進會」協助推動聚落保存工作,至今修復18棟古厝及新建二崁陳氏宗祠;更將村內
無人居住的古厝改為更種地方文化館,讓人可以感受傳統生活的實質內涵;並在2001年正式成為國內第一個「傳統聚落特定區」。

2010年10月23日 星期六

戀戀七美風

澎湖.又可以稱"石滬的故鄉"因某知名的咖啡廣告.讓遠在澎湖南方最遠的七美島.成為遊客必遊之地
也因島上有著各特色景點:望夫石
小台灣,雙心石滬等讓遊客往往一遊再遊

石滬的堆積是利用潮汐的原理:在漲潮時利用浮力將每塊重達廿幾公斤之大石塊堆積而成.石滬造型皆以圓型為構造因為是為魚的習慣.中間會留有所謂的滬門.利用漲退潮來補抓魚獲
石滬又可分"公滬"私滬"公滬為整村共有私滬為私人制 據說古時魚獲量一日就比出海補魚還多呢
舊時每月的初一十五皆會拜石滬公.台灣人的好傳統:飲水思源頭
台灣有好山好水 而澎湖有好景色及熱情 讓澎湖發光發熱 讓更多人認識澎湖

2010年10月7日 星期四

媽宮城簡介~澎湖發展史



 澎湖設治甚早,在蒙元至元十八年(西元1281年),設澎湖巡檢司,地點就在媽祖宮(天后宮)附近。明初仍沿襲巡檢司後廢之。至鄭成功復臺後設安撫司;清初又設巡檢司;雍正五年(西元1727年)改設澎湖海防糧捕廳,至光緒二十一年(西元1895年)淪日為止。澎湖自清代設廳始,始有澳社之設立,當時的東西澳,時裡澳及林投澳之雙頭掛,烏崁兩社,為目前本市所轄區域。光緒十三年~十五年(西元1887~1889年)築澎湖城(或稱媽宮城),為澎湖首任總兵吳宏洛所建,故媽宮城實為一歷史悠久之古城。

  日本據澎後,仍沿襲清制,至民國九年,澎湖改設郡制,設澎湖廳,改媽宮為馬公街(「媽宮」地名為此時被日本人所改),馬公轄區除原有東西澳、時裡澳所屬二十二街鄉外,並將原屬林投澳之雙頭掛及烏崁鄉改併入馬公街,其實本市所轄區域已有二十四街鄉。(一街及二十三鄉)。



 民國三十四年,臺灣光復,馬公街改為馬公鎮,區域不便,原二十四街鄉併為二十一里。民國七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馬公鎮改制為縣轄市,易名為馬公市。至目前為止,全市共計三十四里六二三鄰。

  這裡有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列名國定古蹟;有清光緒時代留存的清朝所建媽宮城城門之小西門;有澎湖開發史上最早發展的老街道「澎湖第一街」和各形各色的日據時代、清朝、甚至歷史更久遠的歷史古蹟,等著您一同來逛逛安靜巷道、頹舊的老店舖、遺落的古
跡,幽幽散發歲月滄桑之美。